电焊技术焊接方法
- 发布时间:2019-04-16
- 发布者: 百度百科
- 来源: 百度百科
- 阅读量:
焊接就是通过加热或加压,或两者并用,用或不用填充材料,使焊件达到原子结合的一种加工方法。焊接与其他连接方法相比较具有节省金属材料、减轻结构重量、简化加工与装配工序、接头的致密性好、能承受高压、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、提高生产率和质量、改善劳动条件等一系列特点。
基本原理
手工电弧焊的基本操作原理是,在一定焊接工艺参数下,焊工一边仔细观察,一边有规律地运条,这是一个人为的有机整体活动过程,由于焊接过程的复杂性,运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,这也是这项技能的显着特征。总的来说,就是观察金属表面被电弧熔化所形成的一个液态金属区域,虽然它的面积和体积很小,人们却都叫它“熔池”。正是它,包含了焊接冶金过程及焊接操作过程许许多多的原理和奥妙,因此对于电弧焊技能,学会观察熔池对于我们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,即我们要不断地培养和提高“熔池观察能力”。
引弧
所谓引弧就是引燃焊接电弧的过程。引弧方法有两种:
(1)划擦法:先将焊条对准焊件,将焊条像划火柴似的在焊件表面轻微划动一下,即可引燃电弧,然后迅速将焊条提起2~4mm ,并保持稳定燃烧。
(2)直击法:将焊条末端对焊件,然后手腕下弯,使焊条轻微碰一下焊件再迅速提起焊条2~4mm,手腕托稳焊钳,保持电弧稳定燃烧。这种方法不会使焊件表面划伤,在生产中常用。为了便于引弧,焊条末端应裸露焊芯,若焊条端部有药皮套筒,可戴焊工手套捏除。如果引弧时出现粘连,可以左右摇摆焊条将其取下。
运条
电弧引燃后,焊条一般有三个基本动作,即朝熔池方向逐渐送进、沿焊接方向逐渐移动、横向摆动。
(1)焊条朝熔池方向逐渐送进是焊条熔化金属向熔池过渡,焊条缩短,为了保持一定的电弧长度,故焊条必须向熔池送进还要保持送进速度与焊条熔化速度相等。若送进速度慢会发生电弧过长或断弧现象。若送进速度快焊条来不及熔化与焊件粘在一起。 (2)焊条沿焊接方向移动逐渐形成一条焊道。焊条向前移动速度过快会出现焊道较窄、熔合不良现象。焊条向前移动速度过慢会出现焊道过高、过宽、薄焊件烧穿现象。 (3)焊条的横向摆动是为了得到一定宽度的焊缝。其摆动的范围根据焊件的厚度、坡口形式、焊缝层次和焊条直径等来决定。焊件越厚摆动越宽,V形坡口比Ι形坡口摆动宽,外层比内层摆动宽。 上述的三个动作不能机械地分开,而应相互协调融合在一起才能得到美观、合格的焊缝。
焊道连接
一条完整的焊缝,由于受焊条长度限制需用若干根焊条焊接而成,这就出现了焊道连接问题。为了保证焊道连接质量,使焊道连接均匀,要求焊工在焊道连接时选用恰当的方式并熟练掌握。焊道连接有四种方式。
第一种,接头方法是在先焊焊道弧坑前面约10mm处引弧,拉长电弧移到原弧坑2/3处,压低电弧,焊条做微微转动,待填满弧坑后即向前移动进入正常焊接。
第二种,要求先焊焊道的起头处要略低一些,连接时在先焊焊道的起头稍前处引弧,并稍微拉长电弧,将电弧移到先焊焊道起头处,压低电弧,覆盖熔合好端头处即向前移动进入正常焊接。
第三种,是后焊焊道从接头的另一端引弧,焊到前焊道的结尾处,焊接速度略慢,以填满焊道的弧坑,然后以较快焊速再略向前熄弧。第四种,是后焊焊道结尾与先焊焊道起头相连,再利用结尾时的高温重复熔化先焊焊道的起头处,将焊道焊平后拉长电弧收尾。
站位、焊姿
俗话说“站有站相、坐有坐相”,当然焊工在操作时,也要有正确的站位、焊姿。正确的站位和焊姿,不仅帮助焊工事半功倍的完成焊接任务,同时,能够有效的避免焊工烫伤,保护身体各关节、腰椎、颈椎不受伤害。正确的站位,一般要求焊工根据焊缝的空间位置,选择合理的位置。站位时,要考虑身体各部位的作用有效发挥,如眼镜和焊缝的距离,会不会影响到手腕的摆动等。焊接姿势也非常重要,正确的焊姿,就是焊工在焊接时,各个部位充分发挥作用,体力消耗小,不容易烫伤,视觉良好,操作起来焊工应该是较为轻松。这就要求焊工在现场施工焊接时,从主观因素、客观因素摒弃“凑合”的心理,主观上认真对待、仔细分析、反复尝试,日积月累,正确的焊接姿势的经验就越来越丰富,客观上还要主动排除可能造成焊姿不正确的因素。
焊缝美观
一条外观美观、质量好的焊缝就是靠焊工依据工艺卡、合理的技能来控制焊接熔池实现的。要求电焊工充分了解熔池温度场及电弧过渡原理。一般焊缝熔池温度基本为熔池中心温度高,铁水流动性好,两侧及后侧温度逐渐降低,焊接熔池温度场变化根据这个原理,可以分析出电弧熔池也在移动过程中。由1-2-3-4-N移动,由于电弧频繁经过焊缝熔池中心,熔池中间热量高,所以感觉中间铁水较稀,如果1-2-3-4-N匀速移动,就会出现焊缝中间凸出,而两侧不饱满,造成焊缝余高超标、两侧咬边等缺陷。根据这个原理,焊工在手工焊接时,必须忌讳电弧在焊缝中的匀速移动,一般要求在焊缝两侧停顿,中间快速过渡,以平衡熔池热量,从而控制焊缝优质,外观美观。
基本原理
手工电弧焊的基本操作原理是,在一定焊接工艺参数下,焊工一边仔细观察,一边有规律地运条,这是一个人为的有机整体活动过程,由于焊接过程的复杂性,运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,这也是这项技能的显着特征。总的来说,就是观察金属表面被电弧熔化所形成的一个液态金属区域,虽然它的面积和体积很小,人们却都叫它“熔池”。正是它,包含了焊接冶金过程及焊接操作过程许许多多的原理和奥妙,因此对于电弧焊技能,学会观察熔池对于我们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,即我们要不断地培养和提高“熔池观察能力”。
引弧
所谓引弧就是引燃焊接电弧的过程。引弧方法有两种:
(1)划擦法:先将焊条对准焊件,将焊条像划火柴似的在焊件表面轻微划动一下,即可引燃电弧,然后迅速将焊条提起2~4mm ,并保持稳定燃烧。
(2)直击法:将焊条末端对焊件,然后手腕下弯,使焊条轻微碰一下焊件再迅速提起焊条2~4mm,手腕托稳焊钳,保持电弧稳定燃烧。这种方法不会使焊件表面划伤,在生产中常用。为了便于引弧,焊条末端应裸露焊芯,若焊条端部有药皮套筒,可戴焊工手套捏除。如果引弧时出现粘连,可以左右摇摆焊条将其取下。
运条
电弧引燃后,焊条一般有三个基本动作,即朝熔池方向逐渐送进、沿焊接方向逐渐移动、横向摆动。
(1)焊条朝熔池方向逐渐送进是焊条熔化金属向熔池过渡,焊条缩短,为了保持一定的电弧长度,故焊条必须向熔池送进还要保持送进速度与焊条熔化速度相等。若送进速度慢会发生电弧过长或断弧现象。若送进速度快焊条来不及熔化与焊件粘在一起。 (2)焊条沿焊接方向移动逐渐形成一条焊道。焊条向前移动速度过快会出现焊道较窄、熔合不良现象。焊条向前移动速度过慢会出现焊道过高、过宽、薄焊件烧穿现象。 (3)焊条的横向摆动是为了得到一定宽度的焊缝。其摆动的范围根据焊件的厚度、坡口形式、焊缝层次和焊条直径等来决定。焊件越厚摆动越宽,V形坡口比Ι形坡口摆动宽,外层比内层摆动宽。 上述的三个动作不能机械地分开,而应相互协调融合在一起才能得到美观、合格的焊缝。
焊道连接
一条完整的焊缝,由于受焊条长度限制需用若干根焊条焊接而成,这就出现了焊道连接问题。为了保证焊道连接质量,使焊道连接均匀,要求焊工在焊道连接时选用恰当的方式并熟练掌握。焊道连接有四种方式。
第一种,接头方法是在先焊焊道弧坑前面约10mm处引弧,拉长电弧移到原弧坑2/3处,压低电弧,焊条做微微转动,待填满弧坑后即向前移动进入正常焊接。
第二种,要求先焊焊道的起头处要略低一些,连接时在先焊焊道的起头稍前处引弧,并稍微拉长电弧,将电弧移到先焊焊道起头处,压低电弧,覆盖熔合好端头处即向前移动进入正常焊接。
第三种,是后焊焊道从接头的另一端引弧,焊到前焊道的结尾处,焊接速度略慢,以填满焊道的弧坑,然后以较快焊速再略向前熄弧。第四种,是后焊焊道结尾与先焊焊道起头相连,再利用结尾时的高温重复熔化先焊焊道的起头处,将焊道焊平后拉长电弧收尾。
站位、焊姿
俗话说“站有站相、坐有坐相”,当然焊工在操作时,也要有正确的站位、焊姿。正确的站位和焊姿,不仅帮助焊工事半功倍的完成焊接任务,同时,能够有效的避免焊工烫伤,保护身体各关节、腰椎、颈椎不受伤害。正确的站位,一般要求焊工根据焊缝的空间位置,选择合理的位置。站位时,要考虑身体各部位的作用有效发挥,如眼镜和焊缝的距离,会不会影响到手腕的摆动等。焊接姿势也非常重要,正确的焊姿,就是焊工在焊接时,各个部位充分发挥作用,体力消耗小,不容易烫伤,视觉良好,操作起来焊工应该是较为轻松。这就要求焊工在现场施工焊接时,从主观因素、客观因素摒弃“凑合”的心理,主观上认真对待、仔细分析、反复尝试,日积月累,正确的焊接姿势的经验就越来越丰富,客观上还要主动排除可能造成焊姿不正确的因素。
焊缝美观
一条外观美观、质量好的焊缝就是靠焊工依据工艺卡、合理的技能来控制焊接熔池实现的。要求电焊工充分了解熔池温度场及电弧过渡原理。一般焊缝熔池温度基本为熔池中心温度高,铁水流动性好,两侧及后侧温度逐渐降低,焊接熔池温度场变化根据这个原理,可以分析出电弧熔池也在移动过程中。由1-2-3-4-N移动,由于电弧频繁经过焊缝熔池中心,熔池中间热量高,所以感觉中间铁水较稀,如果1-2-3-4-N匀速移动,就会出现焊缝中间凸出,而两侧不饱满,造成焊缝余高超标、两侧咬边等缺陷。根据这个原理,焊工在手工焊接时,必须忌讳电弧在焊缝中的匀速移动,一般要求在焊缝两侧停顿,中间快速过渡,以平衡熔池热量,从而控制焊缝优质,外观美观。